累積流程圖 Cumulative Flow Diagram

(因為很多敏捷團隊偏愛燃盡圖Burondown chart,而忽略了累積流程圖CFD,所以在此特別補充一下)

improve CFD

左圖是團隊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的CFD圖經過統計分析後的結果,右圖則是希望經過改善後所能得到的結果。

.

《  改善: 就是設法讓曲線變得平滑 

 

.

累積流程圖 Cumulative Flow Diagram

敏捷開發團隊分析回饋的利器。它可以讓我們看到工作時間的燃燼結果一個循環週期所需要的時間正在製做中的半成品數目製作流程的瓶頸所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我們拿來做為工作流程持續改善的依據。

OTA DM CFD圖

這張圖取材自David J. Anderson 的看板方法: 科技企業漸進變革成功之道。我們拿它來做更詳盡的說明(OTA:Over-The-Air, DM: Device Management)。

累積流程圖是描述處於某個給特定狀態工作量的面積圖示(area graph)。上面的圖示說明了:

  • 庫存 (Inventory),是指待辦事項或queue中那些尚未開始的需求項目;

  •    第一條曲線面積,顯示的是專案範圍內的需求特性數量。

  • 已開始(Started),是指已經向開發人員解釋的需求

  •    第二條曲線面積,顯示的是已開始(Started)的特性數量。

  • 已設計(Designed),是特指那些 UML序列圖已經繪製好的需求項目

  •    第三條曲線面積,顯示的是已設計(Designed)的特性數量。

  • 編碼完成(Coded),是指那些已經實現了序列圖上的方法的需求項目;

  •    第四條曲線面積,顯示的是編碼完成(Coded)的 特性數量。

  • 完成(Complete),是指需求項的所有單元測試已經通過,程式碼也已經進行了同行評審(review),並且團隊主開發人員也已經認可編碼,並且確認已經可進入測試

  •    第五條曲線面積,顯示的則是已經編碼完成準備進行測試的特性數量。

.

(你可能會覺得上面的顏色真的有夠花了! 為何這麼做呢? 原因是我找了許多CFD圖的資料,但說明都令人不能很滿意,所以才決定自己寫一個的,顏色是花了,希望容易參考些!)

.

從CFD圖上,可以知道甚麼?

(用上圖來作說明)

1. 半成品的數量,即進行中的工作(work-in-progress):  先挑一個日期向上劃一條垂直線,在第二條曲線(開始)和第五條曲線(結束)之間的縱向高度就是半成品的數量

2. 平均前置時間: 第二條曲線和第五條曲線之間的橫向距離,顯示的則是一個特性從開始到結束的平均前置時間(average lead time)。

(需要特別說明,橫向距離為平均前置時間,並不是某個特定特性的具體前置時間。
累積流程圖並不會跟蹤特定的特性。) 

※ 半成品數量與前置時間直接相關
也就是說;當半成品數量減少時,平均前置時間也隨之減少。上圖在高峰期,平均前置時間為 12 天。 項目後期,隨著半成品數量越來越少,平均前置時間僅為 4 天。半成品數量和平均前置時間之間存在有相關性,而且是線性相關。在製造業中, 這種關係稱為利特爾定理Little’s Law)。

 

※  前置時間越長,質量越會顯著下降

前置時間和品質之間存在相關性,前置時間增加,則品質會下降。前置時間越長,品質越會顯著下降。事實上,平均前置時間增加約 6.5 倍,便會導致初始缺陷超過30倍的攀升(很可怕!)。半成品數量越多,平均前置時間越長。因此,提高品質的管理槓桿點(leverage point)是減少半成品數量

.

透過使用看板系統來限制半成品的數量便可提升品質、調整產能。

.

對「累積流程圖 Cumulative Flow Diagram」的一則回應

發表留言